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小農的美麗與哀愁



近幾年來台灣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原本規模龐大的食品企業漸漸失去了消費者的信賴,而「小農」在這個時候趁勝追擊,獲得了民眾的青睞。然而,小農真的就比較安全又健康嗎?小農真的沒有缺點嗎?

本期問新聞,帶您了解「小農」在台灣的利與弊。


小農是一群怎麼樣的人?


不知道大家對於「頂新油品」事件還有多少記憶?當時因為油品問題,長期經營食品事業的頂新集團失去了國民的信任,連製作過程不涉及油品的鮮奶也掃到颱風尾,大家紛紛抵制頂新旗下的林鳳營,轉向購買小品牌的乳品,許多自營的農場開啟了他們的全盛時代。

然而,我們對「小農」的了解真的足夠嗎?在台灣人們經常將「小農」和「有機」畫上等號,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小農都是採用有機農法。而且「小農」一詞,對於台灣的農業來說不應該是一群特定的人,因為按照農業規模而言,台灣因為地狹人稠,所以基本上整個農業都是小規模農業,也就是「小型農業」(小農),而不是像美國種玉米那種大型農業,還需要用飛機施肥。

那為什麼「小農」在台灣成了特定族群的指稱?原因是這樣的,農民種植出來的農作物需要銷售,於是較大的企業會找來這些農民合作,收購他們的產品,以企業品牌進行行銷。今天我們看小農,或者是新聞媒體常指稱的小農,不是就他們的種植規模來看,而是就品牌行銷面而言,這群人自己種自己賣,他們去創造自己的品牌來銷售自家的產品。


我們想要吃得健康 所以需要小農?


當我們了解到「小農」是指自己的品牌自己做時,我們應該來矯正長期以來我們被誤導的概念:小農一定是有機。現代人重視健康,所以對於有機農產品有相當迷信,認為有機產品一定健康,小農一定指種植有機產品。這大概是長期價格因素所造成的迷思,怎麼說呢?因為有機產品在施作的過程中產量較少,以標榜未噴灑農藥的有機農作物來說,自然防蟲的效果當然比不上農藥防蟲,能收成的量也就少,物以稀為貴,價格自然高。

那麼小農的產品也通常比市場價格高一點,就是因為是有機農法耕作?這個是大多數人在價格面上會把小農產品跟有機農品畫上等號的原因。但是這並不是導致小農產品價格較高的主要原因,當然也是有小農種植有機農品,所以產品較貴,但也有部分是因為小農經營自己的品牌需要較高的成本。如果這些農民直接將商品賣給大企業,由知名的品牌替他們行銷,將大量相似的商品統一行銷,再加上量多,價格自然會比自營行銷來得低。

我們真的是因為想要健康生活,所以需要小農嗎?小農並不等同於有機,因此也無法全然跟健康畫上等號,或者只是消費者對於知名品牌的不信任。


小農好小農好 但其實還是有隱憂


由於人們對於大品牌的越發不信任,所以傾向於支持小農商品。這些如同雨後春筍般在電子商業時代來臨的現在冒出的小農們,他們多數利用網路行銷,有些賣他們的特殊農法,有些則是賣他們的創業故事以及經營理念。消費者對於有理念有想法的人總是支持,於是消費者願意花多一點的錢買他們的理念,再加上對於大品牌的不信任,近年來,大家越來越肯定小農的價值。

但是小農雖好,但是還是有隱憂。人們常以為小農因為不是大的品牌,所以不會有食安問題,但是事實是,小農或許不會有黑心的食安問題,但很有可能有一些自然的食安問題,像是食品源汙染的問題,對於消費者來講或許不會想太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有一定規模的品牌與企業,在品質控管方面會較為用心,因為他們不可以出一點點小差錯,不然會被民眾放大檢視跟公審,而小農呢?當然不是說他們的品管不用心,但是必須承認因為規模較小,所以在不管是品管也好,或者是發生問題後的後續追蹤處理上都沒有辦法像大品牌那樣快速有效,其實就是某部分的食安潛藏危機。

大品牌會有大品牌的缺失,但是小品牌也會有小品牌未能顧及的地方,這也是小農正亟需面臨的挑戰。


面對農業跟消費者 政府可以做什麼


小農一個很大的困境就在於規模小,在許多發展上還是有所限制。「民以食為天」,政府似乎也不能坐視不管,眼看著國民對自己的土地生產的產品失去信心,要怎麼讓消費者對大品牌重拾信心,又怎麼樣讓有理想抱負的小品牌可以做得更好更完善,這絕對都需要政府的介入,需要有更完善的法規,更重要的還是產品的生產履歷,讓不管大品牌或者是小農,消費者足以相信,我們吃下肚的東西是安全的。

本篇文章從小農為什麼崛起講起,探討了人們支持小農的原因以及小農可能會有的問題。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或許應該更有智慧,去思考,我們為什麼消費,是因為輿論的風向說好,所以好嗎?還是我們是為了支持某一群人的理念,或者是讓我們的每一筆錢都花得有價值,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在消費前,或許該多加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