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從哈日到瘋韓 台灣人好善變?




21世紀是地球村的時代,這意味著文化的傳播將更便捷快速,而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衝突也將更加顯著。近年來,東亞文化圈的「文化盟盟主」風向混亂,也不過短短幾年內,台灣捷運車廂內的少男少女個個從「妹妹頭、玉米鬚」變成了「空氣瀏海、都敏俊頭」,這究竟是為甚麼呢?



台人哈日有淵源


事實上,台灣人對日本的文化感到熟悉是有理由的,西元1895馬關條約簽訂後,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人為了防止民族主義造成治理台灣的困擾(不知道甚麼是民族主義?參考:中國人為甚麼虐鼠),致力打壓台灣本土文化,舉凡歌仔戲、閩南語歌曲等等,無不遭受嚴格的禁止,取而代之的是日語教育和西方的先進觀念,守時、整潔等等。台灣人雖然曾被日本殖民過,卻對日本帶進台灣的現代建設給予肯定,對日本自然就不那麼排斥了。


日治時期宣導守時的海報



日文教育可以說是日本文化產業在台灣扎下的深根,早期很多的台灣流行歌,大多是由日文直接翻譯而來,例如:張善為翻唱〈真夏的櫻花〉,F4翻唱的〈流星雨〉;而早期台灣的綜藝節目,大多也是向日本節目借鏡而來,過去陽帆熱愛扮演的楊婆婆,其實是學日本搞笑藝人志村健的志村婆婆;就連早期的偶像團體,都喜歡學習日本的少年隊,組成「小虎隊」,而「F4」更不用說,連團名都是照抄自日本《流星花園》的漫畫原著。


MiVi前年發行的志村健玩具(來源)


日本文化部早在1995年就提出《新文化立國:關於振興文化的幾個重要策略》,表明了向外輸出日本文化的決心和遠見,1999年,韓國文化部跟上日本的腳步,擬定《文化產業發展五年計畫》宣示韓國即將加入競爭東亞文壇盟主的行列。



韓流崛起 政府鼎力相助


2002年,裴勇俊主演的《冬季戀歌》在台上映,擄獲師奶的芳心,也宣告韓流時代的開端。而真正讓人感覺到來勢洶洶的,大概就屬2009年男子團體Super Junior的〈Sorry Sorry〉以及女團Wonder Girls的〈Nobody〉了,簡單的歌詞以及重複的旋律造就了韓國引以為傲的K-pop,韓流正式席捲全球。

Wonder Girls 


韓國流行產業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歸功於經紀公司的練習生制度,這套魔鬼訓練不只包含歌唱、舞蹈訓練,還包括了一系列的語言培訓,這也解釋了為甚麼一個叫得出名字的韓國團體或藝人總是能夠發行國語或日文單曲。


除了歌手以及演員的努力,韓國流行產業之所以大獲全勝,歸功於政府全力扶植。2012年韓國總統朴槿惠將「文化隆盛」列入執政綱領,並成立「韓國文化隆盛委員會」,明確的表示韓國的文化產業將拋棄模仿,轉型為創意龍頭的決心。另外,嚴格保護版權也是韓國政府為文化產業打的一劑強心針,知識產權獲得保護,讓產業有獲利的機會,產業才能長久發展。


根據2012年韓國政府統計,韓國文化出口額逐年上升,從2009年到2012年成長將近一倍,2012年文化出口額約為50億美元,名列世界軟實力排名第11名,這絕對不是韓國湊巧達到的成功。過去,韓國以電子產業以及汽車產業為重,這些產業發展至今已經大量機械化,對人力的需求很少;相對而言,韓國政府近年鼓勵發展文化產業,產出這些文化產品依靠大量的人力,不僅得以發展經濟,更解決失業問題,同時提升韓國的國際形象,一舉數得。


波蘭的韓國歌迷


各國文化浪潮席捲 台灣何去何從?


日本的成功,源自於他們對一個產業的深耕與堅持,幾十年來,動漫、電玩、歌曲、電影、戲劇,日本的文化產業在世界各地發光發熱,培養出一批忠實的「哈日族」,即便是在韓流崛起的年代,也硬是靠著老招牌「精靈寶可夢」在顏面上扳回一城。而韓國雖然是後起之秀,卻運用制度彌補以及政府的積極支持殺出一條血路。


從《神奇寶貝》、《數碼寶貝》、《遊戲王》,到《浪漫滿屋》、《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後裔》,隨著時間遞嬗,日系的時代漸漸過去,韓流的時代悄悄來臨,而台灣人一味的模仿畢竟有極限,如何能在這些文化強國之中站穩自己的腳步,找到自己的出路呢?相信讀者看完文章,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