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甚麼東西越洗越髒?」
答案是:水!
這題古老的腦筋急轉彎應該曾經讓不少人莞爾一笑,但讀者有沒有想過,我們用過的廢水,最後都排放到哪裡去了呢?在台灣,使用過後的廢水會經過污水處理廠的各項關卡,並將處理過後的「下水」排放到地方的承受水體,例如水圳或是河流中。
海洋把關百密一疏
甚麼是柔珠?
在日常生活中,牙膏、洗面乳等清潔產品經常為了產品功效而添加「潔淨粒子」,為的是能夠「軟化角質、增加與皮膚接觸面積」,過去多半添加的是天然的細小粒子,例如:植物核果穀粉或是礦石微粒,這些物質雖然很小,硬度卻偏高。後來隨著科技進步,商人改用「塑膠微粒」取代高成本的天然添加物,由於這些塑膠微粒的硬度較低,因此命名為「柔珠」。根據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的定義,塑膠微粒指的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
柔珠便宜好用,有甚麼不好?
雖然柔珠相較於天然添加物來說已經算柔軟,但是對於皮膚來說,這些顆粒還是可能對角質層造成傷害(不用柔珠,你還是可以放心去角質)。更嚴重的是,由於柔珠顆粒過於細小,汙水處理廠根本沒辦法將柔珠過濾掉,這些小顆粒就隨著河川、水圳到了海洋,形成海洋汙染。
大珠小珠落玉盤
或許有人會說:「反正我又不喝海水,柔珠排到海裡跟我有甚麼關係?」
關係可大了。第一,塑膠微粒如同吸附劑,容易吸引海中的有機汙染物附著。更可怕的是,這些塑膠微粒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從中淺層的小型魚類到大型的鯨鯊、海底的海葵、海星等,只要是濾食型生物都逃不過誤食柔珠的風險。
依照:小魚>大魚>人類這個食物鏈走下去,人類排放的毒柔珠最終將回到自己的餐盤上。
生物累積作用
然而,情況還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糟一些,人類位於食物鏈的最高層,我們可以來試算一下:
假設一隻小魚體內有10顆的柔珠,而一隻大魚要吃100隻小魚才能得到適當發育,柔珠無法代謝,那麼一隻大魚體內至少就會有1,000顆柔珠。同樣的,假設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總共吃10條大魚,那麼人類的體內就會有10,000顆柔珠。這個毒物累積的過程稱為「生物累積作用」,掠食者位於食物鏈的愈高層級,所攝取到的汙染物質就會愈高。
生物累積作用 圖中的+為有毒物質,隨著消費者層級增加而累積,愈上層的消費者累積毒物愈多。 |
根據研究,這些柔珠吸附的汙染物質將可能造成海洋生物不孕、畸形,人類吃下肚後,也可能引發癌症以及不孕、畸形等等異常。因此,海洋汙染不僅僅是環境保護學者的事,更是你我大眾應該關心的民生議題。(綠色和平在台灣:給環保署長的一封信)
攜手打擊塑膠微粒
目前,各國針對塑膠微粒已經相繼訂出法律,美國在2015年通過《無柔珠水域法》明訂2018年7月起禁止販售相關產品;而台灣則是由民間的「看守台灣協會」長期向立委陳情,2016年8月底,環保署終於預告草案,目標在2020年起全面禁用塑膠微粒產品。
單單是政府的努力是不夠的,如果讀者看完文章後,願意從自己開始杜絕塑膠微粒,不妨走進自己的浴室,將柔珠相關產品用咖啡濾紙濾掉。選購清潔用品時,可以下載「Beat the Microbeads」這款APP,只要掃瞄條碼,就能知道這項清潔用品是否含有塑膠微粒囉。(看守台灣:打擊塑膠微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