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學以致用重要?還是個人選擇重要?


大學念什麼就應該做什麼,是這樣嗎?你以為念中文系一定必須當老師,或者念政治系就一定要選立委嗎?「學以致用」在人人擁有大學文憑的現在,真的還是不變的箴言嗎?又或者這其實是侷限大專畢業生職涯發展的緊箍咒?

念文組沒出路 向「錢」看理組是王道?[1]


大學生滿街跑的現在,每逢就業季也會出現討論大學生就業率以及就業薪資的新聞,媒體經常以科系分析各個科系的薪資水平。在大學生群聚的PPT (批批踢) 上也常爆出文、理組大戰,許多人認為文組的薪資水平確實不如理組,但在讀大學期間所培養出來的文化知識素養讓他們的生活更好,其中的價值是無法單純就薪資衡量的。

那麼又回到問題本質,到底念文組好,還是念理組好。這點其實沒有絕對的答案,或許應該要回到讀大學我們究竟想要得到什麼,是為了一份好的工作,還是知識的提升,每個人的價值觀念不同,所想要在大學裡獲得的也不同,對薪資的滿足度也不同,向「錢」看或許早就不是唯一標準。

「學以致用」到底要學什麼用什麼


2015年年底,教育部與勞動部合作宣布建立「大專生就業追蹤系統」,並且發表新聞稿表示日後希望根據不同的就業率、畢業薪資做為大專科系招生名額增減的標準,希望可以透過這樣減少「學用落差」。如果「學以致用」不是唯一標準,那麼為什麼大家還是困在這個迷思裡,而且從政府做起呢?

當時的教育次長陳維德表示,產業薪資高,顯示產業端亟需這樣的人才,相反的,若薪資較低,可能是因為這樣的人才太多,在就業市場過剩,因為在學術端應該避免產出太多這樣的人才,因此在招生時就應該減少缺額。但當時教育界卻是一片譁然,認為的做法管太多,社會需要多元的人才,如果就薪資水準和就業率來衡量有畫地自限的嫌疑。

然而,不管是「學用落差」還是「學以致用」,我們都困在一個「學」和「用」一定必須搭配的迷思裡,如果是這樣大學豈不是成為了職業訓練所?而且並不是所有的科系都有明確的職業取向,像是法律系可以當律師、司法官,會計系可以當會計師,有些科系你卻不知道該怎麼樣去歸類他們未來的職業走向,例如哲學系,並不是每個哲學系的人都會成為哲學家,根據個人經驗,有相當多的文學院學生從事媒體工作,或許你不禁會懷疑,這到底有什麼關聯?媒體工作不是應該留給傳播相關科系的學生嗎?

根據這個例子,我們應該要思考的是,到底在強調要學以致用的同時,我們到底希望是學到什麼,又該怎麼用。如果單純就大學的專業知識來說,或許從事與本科系有點距離的產業是旁門左道,但如果換一個方式思考,運用的是在大學裡學習到的課餘知識所培養出的興趣,那麼是不是另外一種「學以致用」?

個人選擇才是一切 「錢」途不是唯一選擇




曾經因為媒體報導的而引起熱烈討論的「博士生賣雞排」事件,博士生跑去賣雞排雖然背後有相當多值得討論的切入點,眾人的觀點也有好有壞,但如果單純以「學以致用」這件事情來說,像這樣的「學用落差」並不是什麼壞事,身為企管博士,他可以運用他的管理專長,來把雞排賣得更好,其實也是另一種學以致用。

這篇文章和大家討論了這麼多關於「學以致用」的問題,人們應該了解的是,「學以致用」是大家的一種迷思,認為不應該浪費所學的知識,但是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在大學裡,除了學習到知識,也有在知識之外所能學習到的東西。而該往什麼方向做生涯規劃也都是個人選擇,「學以致用」只是一種標準,限於在人們不知道該往什麼方向去的時候總參考的依據,並不是標準答案。

而讀大學究竟是想要獲得什麼,是想要增進自我的內涵、價值,還是要把大學當成職業訓練所。獲得學士學位之後,又想要得到什麼樣的工作,什麼樣的薪資,也都取決於個人選擇。讀大學,或許不需要按照別人規劃好的路線走,而更應該在期間思考自己的未來,這樣一來,不論是文憑或者是未來出路都不是應該煩惱的問題。





[1] 此處「文組」指非法商學院的文組學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