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來自美國經濟學家Peter Navarro,翻成中文是「當巴西下起雨來,去買杯星巴克吧」,究竟巴西的雨和買星巴克有甚麼關係呢?
為甚麼是巴西?
我們先來看一張世界地圖,就不難理解為甚麼是巴西。
紅色部分為咖啡帶,巴西位於南美洲的鮮黃色部分。 |
咖啡豆屬於熱帶作物,最佳的種植範圍是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也就是俗稱的「咖啡帶」。因此,熱帶國家如:巴西、墨西哥、祕魯、巴拿馬、肯亞、衣索比亞以及葉門、印度、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等,都是著名的咖啡豆產地。其中全球前三大咖啡豆出口國分別是巴西、越南和哥倫比亞。巴西作為全球咖啡豆出口最多的國家,因此被Peter Navarro拿來代表整個咖啡豆出口國,似乎不會太過分。
巴西的咖啡種植園 |
雨季與咖啡貿易
咖啡豆的種植對於氣候條件非常要求,除了需要充足的陽光,還需要充沛的雨量以及排水良好的山坡地形。咖啡樹一年大開花約2~4次,開花期間尤其需要足夠的降雨,果實才會長得飽滿而厚實。「當巴西下起雨來」,表示咖啡農今年的收成可能會不錯,咖啡農會因此笑得比較開心嗎?很遺憾,答案卻是「不一定」。
在台灣,我們常看到果菜農因為產量過多導致價格大幅下跌,憤而將蔬果丟進河裡或是放任其爛掉的新聞。在咖啡豆產業也有相同的問題,當全世界的咖啡供給上升,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咖啡豆的價格勢必下跌,影響咖啡農的利潤。
咖啡豆慘跌 政府也推了一把?
然而,大部分出產咖啡豆的國家屬於非工業化國家,熱帶栽培業通常是國家最主要的經濟命脈,政府鼓勵民眾大量投入熱帶栽培業,包括可可、咖啡豆等,藉以賺取外匯(不知道甚麼是外匯?)。各國政府大力推動的結果,就是世界咖啡豆產量不斷上升,而價格也就更是一落千丈。
星巴克與公平貿易
咖啡的收成受到氣候的影響很大,價格也因此容易波動。目前,全球的超過半數的咖啡豆都來自於小規模的咖啡農園,而咖啡批發商卻大部分是已開發國家的大公司。這些大公司為了在咖啡產量波動時維持利潤,以非常低的收購價格和小農園訂定契約,小農園也被迫只能給予員工較低的薪資以求取利潤。一層一層的剝削之下,咖啡貿易並沒有達到傳統貿易理論下「貿易使雙方受惠」的結果,反而是大公司單方面獲取暴利,而小農園承受不合理壓榨。因此國際上某些團體主張以「公平貿易」來消弭雙方不合理的利潤關係。
全球化下的「不公平」貿易?
「公平」貿易隱含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普遍的國際貿易是「不公平的」,這對於一般奉公守法的企業是一個很嚴重的苛責。一般來說,貿易理論中有幾個基本假設,包括:擁有充足的市場資訊、有完整的信貸機會以及具備因應市場資訊變動的技巧與能力等等。
在這些假設下,貿易會讓貿易雙方受益,不論哪一方「賺」的比較多,雙方整體的效率都會提升,生活品質會比貿易前更好。然而,現階段的咖啡農並沒有以上假設的能力和資訊,因此我們應該說,咖啡產業的「不公平」是一種市場失靈[1],而非一種對已開發國家的嚴正指控。
公平貿易
西元2000年,星巴克宣布成為「公平貿易」企業,意思是星巴克與FLO簽訂契約,成為販售公平交易咖啡豆的通路之一[2]。公平交易咖啡設定一個「公平底價」保證給予咖啡農每磅咖啡得到一定的收入。這個公平底價(或公平價格)是透過對話的方式產生,不僅考慮生產成本,更計入永續發展與環保的成本。然而,不論是咖啡的出口商(小農)或是進口商,都需要額外負擔一筆「認證費用」,有些公平貿易的反對者認為這種「保護」違反經濟效率。
一杯咖啡的成本佔幾成?
喝咖啡的人多半都會有不慎打翻咖啡的經驗,如果有讀者曾經在星巴克打翻咖啡,就知道打翻咖啡有時候不是一件太壞的事情,因為星巴克的店員總是會笑笑地幫您清掃乾淨,並且再重新給您一杯全新的飲料。
有些人可能會因此懷疑這一杯一百多塊的咖啡,成本到底有多低?這個企業是不是賺取暴利?不然怎麼不怕虧本呢?事實上,根據成本分析,一杯咖啡中房租與人事成本大約佔60%,而咖啡豆最多只佔10%,其餘為零星費用及提攤。一杯150元的咖啡中,咖啡豆的成本只佔了15塊,這15塊還包括咖啡豆中間商的利潤,真正進到咖啡農口袋的遠遠小於這個數字。
星巴克的暴利?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想問「星巴克不是標榜使用公平交易咖啡豆嗎,怎麼可以這樣賺取暴利?」這個想法其實有些過度正義。星巴克身為一個企業,當然是以賺取利潤為目的,而事實上,星巴克提供給客戶的也不僅是一杯咖啡,還包括店內溫馨的氣氛、舒服的裝潢,以及店員的服務,把這些成本也算進去,星巴克的一杯咖啡成本佔七成,是否還會有人質疑他們獲取暴利呢?
巴西的雨季與星巴克的股票
那麼,說了這麼多,巴西的雨季和星巴克到底有甚麼關係呢?
事實上,"When it’s raining in Brazil, buy
Starbucks.”隱含了另一種意義是「當巴西下起雨來,去買星巴克的股票吧!」剛剛提過,巴西的咖啡豆產量取決於該年花季前的雨量夠不夠,當巴西雨量充足,表示咖啡豆很可能會盛產。咖啡豆盛產造成國際咖啡豆價格的下跌,表示咖啡店的原物料下跌了,利潤自然就增加了,因此Peter Navarro才會要大家見微知著,趕快去購買星巴克的股票。事實上,星巴克之所以在眾多咖啡業者中獨占鰲頭,靠得是管理階層對咖啡豆良好的控管能力,以及親近消費者的企業的理念。
公平貿易可能不是長遠之道
看完這麼多分析,我們會發現即便已經得到公平貿易認證,享受公平貿易的保障價格,咖啡農的收入依然十分低廉,我們應該將這個低廉的價格歸咎於咖啡豆的產量過剩,而非大企業的惡意剝削。懂一點經濟學的讀者可能會明白,當供給已經超過需求,而「公平交易」又提高了咖啡豆的收購價格,這只會讓更多人投入咖啡豆產業,造成咖啡豆產量持續增加,實際上的市場價格則將更加下跌,治標不治本。
公平貿易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畢竟保證最低收購價格還是一種干預市場的方式,長久而言將使咖啡豆的生產更加沒有效率。我們可以說「公平交易咖啡豆」賣的是一種理念,期許能透過消費者對咖啡產業的認知,多付一點錢去改善咖啡農的生產環境,然而,消費者願意多付這一點錢到甚麼地步,這種認知能維持多久、感化多少人?這些都是不確定的。
[1]在競爭狀況下,無法達到完全競爭市場所假定的柏拉圖效率點,稱為市場失靈。請參考wiki。
[2] FLO: Fair Trade Labeling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國際通平交易標籤組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