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球金融雜誌(Global Finance)公布全世界央行總裁評比,台灣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先生第12度拿下「A級」評比,全世界第一。自從1998年接任央行總裁後,「彭神」即將率領央行走過20年,他的拿手武器是「貶值救出口」,要了解這個政策,首先我們得要先知道,匯率是怎麼決定的呢?
匯率如何決定?
既然匯率是由兩國決定的,假如現在因為「精靈寶可夢」大紅,世界上對日本製皮卡丘玩偶的需求增加,我們可以想像凡是想要購買皮卡丘玩偶的台灣人,都必須先捧著新台幣到外匯市場換成日幣,才能進行購買(或者,讀者可以想像,台灣人支付新台幣後,日本廠商必須將新台幣換回日圓才能在日本國內使用,意思是一樣的)。如此一來,日幣的需求增加,日圓價格將上升,也就是1元日幣能夠兌換更多的台幣,換言之,日幣升值、台幣貶值。
那麼,甚麼又是外匯存底呢?
「我國外匯存底再創新高!」相信大家都曾在各大媒體看過類似的消息,但外匯存底究竟是甚麼?有大量的外匯存底真的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嗎?
外匯存底指的是央行所持有的國外資產,屬於國家財富的一部分。所以外匯存底愈多,代表國家愈有財富嗎?這就錯了。國家財富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住宅、廠房與機器設備,另一類是國外資產。國家財富一部分來自民間部門,另一部分來自政府部門。剛剛提過,央行持有的國外資產就是外匯存底,所以我們可以把國家財富中的國外資產拆解成民間持有的國外資產,以及央行持有的外匯存底。
我國廠商出口商品,所賺得到外匯便是民間部門的國外資產,那是民間努力工作、日積月累而來的財富,這點毫無疑問。那麼,為甚麼央行的外匯存底多不代表國家有很多財富呢?原因是,中央銀行大量的外匯存底並不是央行工作賺來的,而是央行在外匯市場上,透過列印新台幣「買」來的。舉例來說,巨大出口腳踏車到世界各國,賺取世界各國外匯,這是民間財富的一部分,而央行為了某些原因,印製鈔票向巨大公司購買外匯,此時民間財富減少,央行外匯存底增加。
前一篇文章說過,央行具有發行新台幣的獨佔權,所以說,央行需要多少鈔票,只要不違反法律,想印多少就印多少,這是政府賦予央行的權利。然而前面一篇文章也提過,大量發行紙幣會導致惡性通膨、物價飆漲,為甚麼央行卻可以一再透過印鈔票來購買外匯,卻沒有看見台灣像二戰後那般需要扛好幾布袋的錢去買顆雞蛋呢?
收購外匯後,台幣去哪兒?
為了避免大量發行紙幣引發惡性通膨,央行發行「定期存單」,讀者可以把定期存單想像成一般銀行將錢存入央行,央行發給的證明單據。也就是說,央行發行定期存單,將發行的新台幣透過一般銀行存款的方式收回央行,如此一來,市面上流通的新台幣就減少了,這個過程一般稱為「沖銷」。
然而,就像存戶將錢存進銀行都會得到應有的利息,央行發行定期存單回收新台幣時,也必須給予銀行利息。看到這裡,我們會發現,央行收購外匯,累積外匯存底,雖然讓台灣難得登上了國際排行榜前幾名,卻無緣無故增加了巨額的利息支出。
面對龐大的利息支出,央行該怎麼辦呢?
央行為甚麼寧願頂著鉅額利息支出,也要累積外匯存底呢?
央行為甚麼寧願頂著鉅額利息支出,也要累積外匯存底呢?
請持續鎖定明天的問新聞,本系列最後一篇文章為您揭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