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用的「椅子」跟佛教有關係
「椅子」我們不管是上課還是上班都會使用到,但是「椅子」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大家知道嗎? 其實在唐代以前的人是不坐椅子的,所以如果大家有機會看到考究比較仔細的秦漢、三國時代的歷史劇會發現,人們都是席地而坐的,那麼他們都怎麼坐呢?現在有一句成語我們仍然經常聽到,叫做「危襟正坐」,基本上這就是古人的標準坐姿,就是要把腰背打直,屁股坐在後腳跟上。大家可以參考現在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的姿勢,基本上就是席地而坐時的正確姿勢。 那麼椅子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有一說是受到了佛教傳入的影響,人們開始坐椅子是因為由西域傳入的佛像大多都坐在「座」上,「座」是什麼呢?就是佛陀腳下的蓮花,有人因受到這樣的啟發,而設計出了「椅子」,而椅子一開始無腳,類似現在日本的和室椅,後來為了方便移動和站立,才漸漸發展出有「腳」的構造。「勾心鬥角」其實跟後宮爭寵一點關係都沒有
既然說到了家具,那我們就再來說一個也跟屋子有關的詞彙。近幾年宮鬥劇盛行,不管是紅紅火火的《後宮甄嬛傳》還是《羋月傳》,媒體在報導這些熱門戲劇時「勾心鬥角」都是不免會用上的詞彙。 但是其實「勾心鬥角」原本是中國古代的建築名詞,因為古代的建築都是木造結構,因此在建造房子的時候是以木頭做為卡榫,使木頭和木頭交錯穩固結構,這個木榫與木榫構成的結構,古人稱之為勾心鬥角。而「勾心鬥角」的結構繁複,後人才將此成語引申為對人與人之間的人際角力。
「薪水」好像不夠用,其實不是「錢」不夠
新聞天天都在報,現在的薪水少,民眾總是苦哈哈。「薪水」現在被我們用來指「工作後所得到的報酬」,但在古代,其實並沒有這層涵義,而是指「柴薪」和「用水」,也就是古代生活的必需品,後來才慢慢發展出「日常生活所需花費」的意思,直至清代才有「酬勞」的意思。 那麼在古代的「薪水」又是怎麼說的呢?比較常見的就是「俸祿」和「餉銀」兩種,「俸祿」是文官的薪水,而「餉銀」是軍方、武官的薪水。而歷朝歷代對於「俸祿」的計算方式有些不一樣,有些朝代是發給糧食,有些是發給銀兩,有些是兩者都有的。想必大家一定聽過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其中「五斗米」就是陶淵明的薪資,但是在陶淵明所處的時代,俸祿的計算方式是部分配糧,部分配錢,所以陶淵明所指的五斗米指是他所配到的糧食,而不是他全部的薪水。 那麼到了現代,雖然我們一般指稱工作所得的酬勞為「薪水」,但是在一些正式的官方文書仍然混用了較古的說法,例如政府文官體系的正式文書仍然沿用「薪俸」的說法,而軍警則沿用「薪餉」的說法。 以上,都是古今有異的語詞,了解其中的流變之後,下一回看新聞報導時,或許可以變得更加有趣。